45小时复原独木舟航行测试旧石器时代迁徙理论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如何抵达冲绳这样偏远的岛屿的?他们使用了哪些工具和策略?”
Jennifer Ouellette – 2025年6月26日 下午1:02 | 57
穿越黑潮的自制旧石器时代独木舟复制品。 信用: Kaifu等, CC-By-ND
本周早些时候,我们报道过一位瑞典考古学家花费三年时间驾驶与维京人可能使用的船只相似的复原船航行峡湾。不甘示弱,日本研究人员也效仿,使用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建造了一艘可航行的独木舟,以穿越台湾与冲绳岛之间的海域,那里仍然活跃着世界上最强的海洋洋流之一——黑潮。
他们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的两篇新论文中。一篇描述了实验测试,另一篇则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穿越所需的一般条件。成功复原的航行表明,早期现代人类很可能具备高度的战略航海知识。(你可以在这里观看90分钟的纪录片。)这可以解释旧石器时代人类在3万年前无需地图、金属工具或现代船只的情况下完成穿越的考古证据。
“我们最初以简单的问题开始这个项目:’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如何抵达冲绳这样偏远的岛屿的?他们的旅程有多困难?他们使用了哪些工具和策略?'”东京大学的共同作者Yousuke Kaifu表示。”考古证据如遗骸和文物无法完整描绘画面,因为海洋的特性是会冲刷掉这些东西。因此我们转向实验考古学,类似于1947年由挪威探险家Thor Heyerdahl领导的库斯科探险。”
Kaifu及其团队自2013年起就开始进行航行复原项目,尽管直到三年后才正式化。他们最初考虑使用芦苇束筏和竹筏——用当地可获得的材料建造——作为旧石器时代人类可能用于穿越的候选船只。但两种筏子在开阔海域控制起来都很困难。需要更快、更耐用的船只。
45小时艰难旅程
团队使用复原工具和一棵真树。 信用: Kaifu等, 2025/CC-By-ND
因此他们转向了独木舟。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琉球地区存在独木舟的实物考古证据,但日本考古学家在该时期发现了边缘磨制石斧,这使得建造独木舟成为可能。然而,考古学家在绳文时期发现了独木舟和单桨木桨的遗骸。由于没有发现航行技术或拼板船的相关证据,Kaifu等人得出结论认为独木舟是一个合理的候选。
尽可能使用与旧石器时代人类可用工具和实践相匹配的工具和方法。他们花了六天时间用复原的边缘磨制石斧砍倒一棵日本冷杉树。这用完了他们的供应,因此他们改用更厚刃的复原斧头切割和塑造7.5米长的独木舟,以及制作桨。他们用火和石头打磨内外表面,并将完成的独木舟昵称为”Sugime”。他们还安装了粗糙的木制座椅以提高船员的舒适度。
在测试航行中,Kaifu等人选择了台湾与冲绳岛之间的琉球海峡,那里没有有效的顺风,黑潮向北流动,且目标岛屿在航行前半段无法看见,限制了其导航用途。他们招募了五名经验丰富的桨手,最终进行了一场艰难的45小时航行。
当桨手遇到波涛汹涌的海况时,他们注意到独木舟倾向于向北旋转。他们学会了留意从北面涌来的巨浪,临时将船头转向北面以避开。为了防止第一天翻船,桨手几乎没有休息,到第二天,船员已疲惫不堪、睡眠不足、非常炎热,并且由于目标岛屿尚未出现而不确定精确位置。他们经历了胃痉挛、腹部肌肉疼痛,甚至幻觉,但仍然坚持下去。
(左)实验航行末期的GPS追踪和洋流建模。(右)团队在左图拍摄时在水面上。 信用: Kaifu等, 2025/CC-By-ND
在30小时标记时,船长下令全体船员休息,让独木舟自由漂流一段时间,幸运的是这使他们更接近冲绳岛。在第40小时,岛屿轮廓可见,接下来的五个小时里,船员能够沿着海岸航行强潮流直到抵达登陆点:名护海滩。因此实验航行成功,结合数值模拟证明了船只可以从现代和晚更新世海洋的不同出发点进行类似航行。
当然,无法在现代海洋中完美复现旧石器时代条件。船员最初因为岛屿的人工灯光发现了岛屿,尽管此时他们已处于导航轨道上。他们还由护航船只陪同以确保船员安全,并在航行中两次提供淡水。但护航船只未协助导航或独木舟船长的决策,作者认为任何影响可能都很小。最大的区别是桨手对当地地理的基本现代知识,这帮助他们制定了导航计划——虽然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不同时代现象,但船员在航行中并未使用指南针、GPS或手表。
“科学家试图重建过去人类迁徙的过程,但往往很难评估它们真正有多困难,”Kaifu表示。”整个项目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我们的旧石器时代祖先确实是真正的挑战者。就像我们今天一样,他们必须承担战略挑战以推进。例如,古代波利尼西亚人没有地图,但能几乎横渡整个太平洋。海洋上有各种迹象可以帮助确定正确的方向,如可见的陆地、天体、海浪和风。我们在途中自己学习了部分这些技术。”
“穿越黑潮:穿越世界最强洋流之一的旧石器时代迁徙”,《科学进展》,2025年。DOI:
10.1126/sciadv.adv5508 (关于DOI)。
“东亚旧石器时代航海:独木舟假说的实验测试”,《科学进展》,2025年。DOI:
10.1126/sciadv.adv5507